|
当前位置:写意生活 > 温馨家居 > 家居故事 > 文章内容 |
|
一个卖房人的买房经历
|
一家房产营销公司的经理,日前跟普通购房者似地砍价买了套房,喜滋滋津津乐道。不过,听听他的购房体会,对于买房人或许有些启示。
标准太多反而晕
很多人购房前都会有“理想家园”的标准,但如果标准太多太零乱,没有明确的主线
或主次,就很容易被楼市中各种眼花缭乱的假象和千变万化的差别所左右,变得无所适从。
作为住宅,无论用来投资还是自住,住,始终是第一位的。要住得舒适,这一点不能淡化,也不能本末倒置。价格、房型、面积、朝向、外观、质量和物业服务等,一切均需围绕“住在其中”展开。
物业服务注重一个“实”字,那些有几十甚至上百服务项目的楼盘反而让人怀疑,能不能实现?什么时候实现?实现了又和你的生活有什么紧要关系?这是需要掂量一下,并加以求证的。
地段、生活配套等都应纳入“外部条件”。楼市中的“地段”其实最具泡沫和虚假性,除非是“为身份而买房”,否则应该看到,日新月异的交通状况的改善,已使大多数“地段内涵”失去了生命力。就“住”而言,现时和未来才是更重要的,至于过去,大可不必太在意。
哪些标准是要坚持的
不可妥协的方面,比如质量,开发商的良好品牌,可视为购房者的“放心指数”,它可使承诺的含金量、楼盘的真实性和确定因素都要大大高于普通楼盘。
我最后买房的那家发展商名气不响,但它在合同上约定的交房日期是“以签订房屋交接书为准”,这就很赢得我的好感,因为这意味着交房时我已能取得产权证,各种产权关系已不会有纠葛。如果是以“获得入住许可证”等条件交房的,则有可能某些约定的配套还未完成,或者在楼前“冒”出一个变电站等。
其他如安保、维修也是我在意的,一定要在合同附件中固定下来。
而有些方面就不必太计较,比如水景房,我也喜欢,但并不一定没有水景就不是好房子。
买房不必非要找熟人
很多人都问过我,你购房时怎么不在自己代理的楼盘中选房,那样能最优先地选到最好的单元和得到最优惠的价格。不过我不这样认为,首先,“住”是第一位的,要让房子符合我对“住”的追求,而不是让我去迁就房子的“便宜”;第二,最好的房子总是最卖得出价的,哪个发展商愿意痛痛快快地折了价卖给熟人呢?与其欠个“夹生”人情债,倒不如找陌生的发展商,放开手脚谈判,狠狠杀个好价钱。
杀价的窍门
多听。我来到售楼处,先不忙与销售人员交谈,而是装模作样地四下多看看,实质上是“窃听”销售人员与其他客户的对话。因为别人可能是老客户,对楼盘已经有较深了解,他们提出的问题反映了楼盘的不足,也可以对自己有所提醒或启发。从中也可以比较销售人员对自己说的与对别人说的是否一样,考察楼盘的可信度。再就是听听别人能砍到什么价位,好让自己心中有个底。
多看。主要是看工地,看工地的管理水平,看工程进度,从中可了解发展商对工程质量是否精于把关,后续资金是否有保障。
不露声色。当与销售人员开始接洽的时候,其实心里对这个楼盘已经很喜欢了,但不能流露。他一个劲地吹嘘楼盘的优点,我就要不温不火地告诉他这没什么稀奇,在周边的什么什么楼盘也有。火候的把握在于,既要堵上他的嘴,又要给予他希望:对这个楼盘我还是欣赏的。
拉近距离。当优点都“不成为优点”的时候,缺点也就明明白白地显露出来了。这时候我要让他感觉到,想掩盖是没意义的,但这些缺点我还是可以“包容”的。
晾晾何妨。这时差不多可以讨论合同了。凡是销售人员口头答应过的事,我都尽量让他“落笔为安”。当然他会为难,因为一般公司都不允许这样做的。但我要他明白,我不是为了日后找茬儿打官司,只是需要一种诚信的表示;如要较真儿,我现在就能告他:哪条法规规定违约赔偿只是发展商单方面约定的5%而不能是3%?
最后才切入正题——砍价,结果我买的房比广告上打的价格每平方米便宜100多元。 |
【发表评论】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
相关链接:
·我的供房生金术 ·我和太太“AA制” ·可以租到家的感觉吗? ·一个租房者的自述 ·假行家和满不懂 ·万丈红尘卧楼台 ·买房经历两大怪 ·美籍华人话说置业北京 ·最怕搬家 ·渴望空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