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写意生活 > 文化教育 > 文化乱弹 > 文章内容 |
|
乱谈:康熙王朝》--一部愚民的历史剧
|
《康熙王朝》(下称《康熙》)编剧朱苏进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电视剧和其他艺术样式与历史本身有着巨大的区别,它遵循的是心灵的时间,心灵的时间和历史长河的时间可以不一致,甚至可能倒着流,可能交错。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把历史的山河打碎,做成面团,浸软了,重新塑造一群人物出来。”
本着这个原则,他在《康熙》里就可以信口开河了。比如,崇祯十七年,这位皇帝就完蛋了;一个剧中人却说他是“崇祯二十一年生人”。这种时间的“倒流”,与“心灵”有什么关系呢?又比如,那个老皇太后死后谥号为“孝庄”,朱苏进却令她活着时就口口声声“我孝庄”如何如何。莫非,她的“心灵”早就预见到了自己的哀荣,干脆提前拿来享用算了?朱苏进说:“老百姓不在乎这个。”这是一种蔑视。第一,你愚弄了老百姓;第二,你把老百姓当成了愚民————你怎么知道“老百姓不在乎这个”?
好吧,就算我们忽略了时间的倒流,但是我们仍然无法吞咽他的历史的“面团”。《康熙》中有“进不了三甲,总能考个进士”之语。难道进士在三甲之外吗?如此妙手“重新塑造”的“一群人物”,恐怕只能是剧作家手中的“面塑玩偶”吧。
我认为朱苏进下面这句话比较老实:“连我自己对一些人物的名字和细节都搞不清楚,也记不住他们说过什么。”他还说自己“不具备戏说的才能”。他戏说不了电视剧,原来在戏说自己。可是朱先生的雄心大得很———他要在这个戏里塑造一个“把两三千年来中国皇帝的王道推向很成熟、很巅峰”的大帝康熙。而这,“跟老百姓是说不明白的”,所以就只好胡言乱语了。
茅盾先生在《关于历史和历史剧》一书中,嘲笑马致远在《汉宫秋》里让汉元帝对王昭君说什么“封你为明妃”,是“犯了时代错误”。为什么?因为“明妃”是晋朝以后人们对昭君的称呼(避司马昭讳,故改“昭”为“明”)。而曹禺的《卧薪尝胆》说春秋事,却出现了后世的成语“东山再起”、“四面楚歌”,以及杜撰的职官名号如“军机总督大司马”等,也都不伦不类。这类时代“交错”的硬伤,“看上去最为别扭”————因为它们模糊了历史面目,让人感受不到历史氛围,还谈什么“历史剧”?
作为艺术品的历史剧,虚构当然是必要的,但是任意捏造历史、改写历史却是要不得的,是反历史主义的。历史剧的语言,当然不可能照搬当时的人所说的话。剧中人甚至可以用现代口语;但是,密切关涉到后世历史事件、官职称谓等方面的固定词语,却不能(无法)“超前使用”,胡说八道,因为这些词语包涵的意思前世没有。作家不认真爬梳史料,不了解历史真实,却扬言创造什么艺术的真实,不啻于建造空中楼阁。
好吧,我们不在这些“细节”上“纠缠”了。我们来看看这个戏的“粗节”。朱苏进说:“历史上的康熙怎么样,我并不清楚。”“不清楚”,还要写,显然是胡闹。所以他又说:“清初的那几个皇帝个个杰出。”而从《康熙》一剧可以看出,康熙,乃是杰出之“巅峰”者。他那么英明,能“站在风口浪尖握住日月旋转”,真是了得!所以,作者就替康熙编造了他希望“再活五百年”的神话。朱先生说:“(编历史剧)在忠于历史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观众在欣赏上的那种很庸俗、很方便的需要。”好好好,就算你说得对。但是我感觉你“忠于”的“历史”,只是帝王将相霸占并为所欲为的历史,却不是老百姓的历史。而老百姓“很庸俗、很方便的需要”又是什么呢?是不是匍匐在“握住日月”的专制皇帝面前做一个忠实的奴才,让历史重演?可打康熙时代算起,如今老百姓的孙子做完了奴才,还不够五百年啊———我们就一直做下去吧。
历史这个“面团”,确实很好捏————捏成什么是什么。但是,请不要把现实和现在的老百姓当面团捏,他们中的觉悟者毕竟多少领受过一些现代民主法制教育,是不会跟随某些人一味戏说历史,并为皇帝招魂的。 |
【发表评论】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
相关链接:
·网友乱弹:将语言的大炮对准金庸 ·乱弹:小资、流氓、王朔和王小波 ·周星星影片与金庸小说的粗暴攀比 ·无厘头文本:和癖好死扛到底 ·乱谈:大侠金庸究竟给我们编了什么梦? ·流行批判:清宫戏等于麻醉剂? ·不可不学的十句英语(必读篇) ·绝望的歌行:说说安妮宝贝 ·女作家质疑:电视改编作品是弃儿 ·堕落的足球和收割艺术的刀客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