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写意生活 > 文化教育 > 文化乱弹 > 文章内容 |
|
评论:被蹂躏和侮辱的历史剧
|
可能由于对当代人物一时难以下结论的缘故,近年来,影视圈开始盛行对历史人物再下结论。特别是早有公论、被千夫所指的君主、女皇、奸臣、荡妇、无赖和叛徒,统统成了今天编剧与导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再创作源泉。
大概受港台“戏说”的启发,如今,我们的影视工作者后来居上。在他们天才的想像和大胆的发挥下,封建皇帝美化成风流倜傥的雅士,而才子唐伯虎则沦为泼皮浪子,格格群里无中生有的蹦出一个疯疯癫癫的“小燕子”,新唐僧亦文亦武已无需孙悟空保护。
与海外同行明显的臆造异曲同工,内地的一批影视剧高手也对许多观众熟知的艺术典型随心所欲地添枝加叶、美化或丑化。既然乾隆皇帝都可以尽情戏说,那焚书坑儒的暴君也可因披上一件“统一中国大业”的外衣而遮了百丑。视死如归的荆轲都无法免俗而搞起三角恋爱,原本情意绵绵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又为何不能变成武林高手?一身正气的武松无端被捏造出怀揣嫂子红鞋的情节;壮怀激烈的杨家将也未能逃避今人“大胆的创意”而“合理想象”得面目皆非;而关于成吉思汗,主创人员干脆就先入为主把他“当做狼而不是人”来“创作”。
秦始皇、武则天、吕后、慈禧、潘仁美以及潘金莲(可怜的秦烩至今还未被平反昭雪,不过形势喜人,极可能很快就会被拨乱反正)等等一大串盖棺定论的历史僵尸,没料到被世人唾骂千年、百年后,今天却纷纷被揩掉堆积身上多年的唾液、污垢,粉刷一新、摇身一变,个个“重新做人”或冠以明智君主的称号或变成有仁爱的国母。更有甚者,索性颠倒黑白把一个狠毒杀夫的淫妇歌颂成一个敢恨敢爱反抗封建婚姻的新女性。
根据以上骄人的成绩,若再武断地批评我们的影视工作者缺乏创造力,只会围绕着少数几个古人反复打主意显然有失公允。从2000多年前的秦汉王朝到60年前的学生运动,时间跨度不可谓不长,历史人物不可谓不多。尤其是中国历史最为耻辱的清王朝,更成了各路影视投资人看好的大蛋糕。为了哄抢清宫戏,一度出现“京城男演员、一半剃光头”的景象,随后便是:打开电视机,络绎不绝的后宫失宠妃子与穿流不息的清代遗老遗少,正以方队形式不间断地汹涌而来。日前在中央电视台八频道正热播的《康熙王朝》只是这沧海中一粟!
这些热情讴歌封建帝王的连续剧,不仅成就了一个“千万富翁的作家”,而是也使制片人锅满盆溢。但是,这些远离历史真实,违背创作规律的“历史剧”,与其说是“戏说”,不如说是“歪说”。相对于遁世的“戏说”,欺世的“歪说”则贻害无穷。面对历史人物被混乱甚至截然不同的注解,不仅年幼中学生困惑,连老先生们也深深迷茫。莫非黑色随着时光的流失真可以变白?!难道十恶不赦焚书坑儒的千古罪名轻易地就被一件“统一了中国”的外衣遮掩?!
其实,历史剧的满口现代话语到还无伤大雅,为了“让故事好看”,适当地拔高帝王“政绩”和“挖掘”君主的“人性”也是未尝不可。但更多的时候则是主创人员要把腰包撑鼓,才不惜对历史和真实极不严肃地肆意篡改。
曾经,在文化专制的年代,我们的文艺作品被迫在公式化的模具中批发千人一面的“典型人物”。现在,当艺术家们可以自由地塑造艺术形象时,却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其结果,“歌王”的晚辈对编导的浪漫主义情怀提出质问,真正的“格格”又对不着边际的剧本发难,“诗人”的后裔愤然指出某剧多处严重失实。
可笑又可悲的是,那些心安理得地在历史剧田园里打滚的编导们,至今依然动辄沾沾自喜、大言不惭地说“要给文学名著和历史人物注入新的时代气息。”甚至连演员也随声附和争相表示:“我要塑造一个全新的慈禧!”或者“我将重新树立秦始皇的形象。” |
【发表评论】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
相关链接:
·从“荡妇”到“上帝的杰作” ·古龙妙语vs网络现象之李寻欢篇一 ·古龙妙语vs网络现象之李寻欢篇二 ·古龙妙语vs网络现象之李寻欢篇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