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写意生活 > 职业了望 > 创业人生 > 文章内容 |
|
“李锦记”自曝家族经营秘诀
|
享有亚洲食品第一品牌美誉的“李锦记”自1998年涉足北京市场,短短4年内在该市场的销售额已经增加了10倍。作为“李锦记”的第四代传人———李惠民陪同父亲(“李锦记”掌门人李文达)参加了日前国内贸易部等几家部委联手主办的中国国际农产品深加工-食品工业成果展览暨发展战略研讨会。该研讨会上,“李锦记”以《传统食品企业在21世纪全球化过程中的定位》为题所作的演讲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8月22日,李惠民在北京西苑饭店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了“李锦记”历经百年不衰的家族经营秘诀。
上阵父子兵
短发、健康偏黑的肤色,着一件深色T恤衫,与坐在身旁穿白衬衫、戴眼镜、文质彬彬的三弟李惠中相比,李惠民更显成熟、精明。
“1980年,我24岁,一从美国加州大学毕业,就接到了父亲寄来的一封信,里面装着一张从美国回香港的单程机票,我也就没在美国多呆,回到‘李锦记’。从那时开始,20多年一直干到现在。”
“李锦记”的第四代传人李惠民回忆起当年遵父命走上酱料企业的经营之路的情形时,眼中泛起眷恋怀旧之情。
现年46岁的李惠民,出生于中国香港,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为百年酱料企业“李锦记”的第四代传人。他学成回港随即加入“李锦记”,协助其父李文达管理企业事务,现任“李锦记”有限公司主席。在他的大力协助下,李文达成功地实现了“李锦记”向现代化企业转变,将之从一家生产蚝油、发家于香港的家族企业转变成为一家生产200多种调味品、产品行销网络遍布80多个国家的现代企业。
循市场渐进北京
1990年初,“李锦记”进驻内地,在南方建厂;1998年,涉足北方市场的“李锦记”杀入北京;到2002年,“李锦记”的产品销售额在北京市场上增加了10倍。进入内地市场已经十来年的“李锦记”,现在在内地共有3个加工厂,都在广东一带。当天在接受本报专访时,李惠民透露了将“李锦记”调味品市场的拓展重心由海外转向内地,并在北方地区有投资设厂的意向。
“我们现在总共有200多种调味品,现在在内地市场上,只出售其中的60多个品种。在北京市场上,针对北京人的口味,我们在产品上特意调整了配方,比如在北京卖的‘京式甜面酱’味道要比在上海卖的‘沪式甜面酱’淡一些。”李惠民目前对拓展内地市场很有信心:“我们现在做得很不错。这几天,我们在不少饭馆吃饭时发现,很多北京的大师傅都用‘李锦记’的产品调味。除了将产品销售到饭店之外,我们还在超市举办了不少促销活动。我们的产品现在已经走进了不少北京市民的家中,但具体的销售数额是我们的商业秘密,不便于公布。我们‘李锦记’不是上市公司,不必对公众披露这些情况。”
李惠民又用粤味浓厚的普通话补充说:“从我们公司的长远计划来看,一定是会在北方新建加工厂的,而且可能不只一座。但具体的投资额现在很难讲,我们是根据市场的情况来做最后的决策的,让市场先行。”
知足但不满足
李惠民的父亲李文达是“李锦记”的第三代传人,在生意场上以锐意进取、善于把握商机著称。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国政府送他一对熊猫,美国社会立时掀起一股空前的熊猫热。李文达把握这个机遇,当机立断,把平价蚝油命名为“熊猫牌”,大受市场欢迎。熊猫牌平价蚝油成功打入美国华人餐馆之后,李文达1972年又将辣椒酱、酸甜酱、豉油鸡汁、咖喱汁等多款新奇美味的调料推向市场,获得了很好的反响。到现在“李锦记”在北美蚝油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超过了85%。
进入20世纪90年代,李文达又以高新技术大力推动中药制品的发展,打造出“无限机”系列营养品,战绩斐然。香港特区政府于1999年制订中药发展计划时,多次征询“李锦记”集团这一发展中药产品先行者的意见。业界则评价,“李锦记”带动了香港“中药港”的概念。1999年3月,著名国际品牌顾问公司INTER鄄BRAND评选亚洲50大品牌”“李锦记”名列第四,并位居食品类品牌之首。
“我父亲是从销售、生产等最基本的干起来的,我24岁进入‘李锦记’,公司当时只有25个员工,规模还不大,我在生产、销售、会计等各个部门都工作过,我在公司里受到的待遇跟其他员工完全一样,干得好父亲会奖励,做错了会挨罚。我父亲是一个非常能干的人,很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作为他的长子,有时候会被人拿来跟父亲比,这样会有一些压力,但事实上每个人都要面对不同的压力。我始终记得父亲教导我们几兄弟的一句话———‘人可以知足,但不能满足’。
“20世纪80年代时,‘李锦记’还在做‘金山装’(就是把蚝油、虾酱等产品先卖给中间人,再由中间人卖到美国市场),后来我们决定自己做销售,就开始在各个国家找经销商,建立自己的网络,几十、上百个国家不停地跑来跑去,不过到现在我还没跑完全世界,我想还是要继续跑下去,因为我们希望有华人的地方就要有‘李锦记’。”谈及自己的父亲,李惠民的语气中充满亲情和敬意。
创业精神最重要
第四代“李锦记”传人共有5人,四男一女,现全部任职于“李锦记”集团。这种家族性的人员构成,往往会掣肘到企业的运行,不少家族性企业就是祸起萧墙而最终分崩离析,但历经百年仍不断发展的“李锦记”在家族经营方面也展示了过人之处。根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提供的对2002年1到5月市场的分析报告,在内地市场,“李锦记”的销售收入位列行业第3名,利税总额排名第二位,在香港,占据了36%的调味品市场份额。一家企业既保有了家族性企业的向心力,又避免了任人唯亲的局面,“李锦记”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呢?
李惠民笑着说:“我们的企业讲求的是务实、诚信、永远创业的精神,公司里请了很多的职业管理人,大家都处在一种团队协作的气氛之中,我父亲是一个开明、进取、易于接受新事物的人,从他开始,就为‘李锦记’形成了团结、向心的企业文化。比如我们‘李锦记’有自己的龙舟队,我也是龙舟队的一员,队长是普通员工,这个队长是非常厉害的,我们大家在龙舟队里都听他的。在这种职责分明的企业文化中,不管是李家的,还是请来的经理人,都把公司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我们的下一代,也就是‘李锦记’的第五代,现在共有13人,我也常常对他们讲一些事情,希望能够把‘永远创业’的这种企业精神灌输到他们那一代,他们现在还小,还都在念书,我不会要求他们将来必须回‘李锦记’。现在跟我们当时的条件是不一样的,小时候我都没有零用钱,而现在我太太负责给孩子零用钱,给多少,我根本不知道。其实,不管将来下一代做哪一行,只要保持住‘永远创业’的精神就好。” |
【发表评论】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
相关链接:
·朱家良:从坏学生到亿万富翁 ·“富不过三代” 辜仲谅不信这个邪 ·从宠物保姆到百万富婆 ·白手起家故事:从10万到800多万 ·黄光裕 15年15亿的个人传奇 ·不奋斗则亡:一个剑桥才女的打拼 ·从女护士到亿万身家的女强人 ·她让瞎眼丈夫变千万富豪(图) ·冯国强:原本只想赚辆车 ·王宏筠:找不着富人感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