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写意生活 > 职业了望 > 创业人生 > 文章内容 |
|
黄光裕 15年15亿的个人传奇
|
位于北京三环边上的鹏润大厦是黄光裕继国美后又一张王牌的延续,鹏润投资的家就安在这里。与位于这座写字楼的其他公司相比,初见鹏润让人有些惊讶它的简陋。
1987年,国美电器在珠市口一个不足100平米的小门脸里诞生。17岁的黄光裕只身从广东来到北京,踏上一条还未来得及构筑的梦幻之路。在他还不知道连锁电器超市这个概念的时候,1996年,一位热心记者建议他到美国走走,因为那时国美的发展形式无形中已和美国的电器超市比较接近。黄光裕直到此时才有了电器连锁的概念。1988、1990、1993、1999年,国美在经过四次扩张调整后,步入健康成长期。用迅速积累的资本投入房地产,是黄光裕的第一步棋。
1996年国美房地产公司成立。第二年,公司改称“鹏润”。鹏润投资鲜活出炉,黄光裕的投资触角也随之延伸到生态农业、互连网等众多行业,但除了房地产,其他的中小投资均以失败而告终。
2001年,黄光裕投资200万亲手兴建的亿富商网在运营不到3个月后即告失败,不久前在京郊购买的一块生态农业用地,用他的话说“已经冷冻起来”。但这些教训被他所谓的“储备”二字巧妙地转化成财富。“储备”其实表现了黄光裕的尝试心态,在黄光裕的描述中,这种尝试性投资只是玩玩而已,因为这些项目规模小,投资少,即使栽了也不会伤筋动骨,有的还可作资源储备。
在鹏润的会议室里,一幅鹏润投资组织结构图,说明房地产将是其今后着力投资的方向。图中除了国美,鹏润地产紧随其后,依次下来是建筑公司和物业公司的配套机构。对多元化概念,黄光裕死活不认,总是重复他“互动、互助、互补”的投资理念,这或许是黄的聪明之处。据悉,鹏润今年在全国其他城市的地产项目即将启动,位于北京三环路上的多处储备用地,年内也将动工。
如果15年前,身为农民的黄光裕是为了生存只身来到北京,那么15年后,当他只身前往香港的时候,他已踏上了一条充满精巧构思的国际化之路。正当国美紧锣密鼓进发香港股市之际,黄光裕又以1.35亿人民币获得了香港一家上市公司85.6%的股权。黄光裕规划的蓝图是在香港先以地产起家,再将零售业带出国门。国美上市融资是解决今后发展的资本来源,收购地产是带动鹏润产业链有效运转。此番香港收购的目的正是为鹏润走向国际舞台拉开前奏。
国美电器零售经过15年的打造,已趋于成熟,但地产业对鹏润来说,还是襁褓中的婴儿,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它的品牌建设已显得更为重要,此间还有多长的路要走?只有黄光裕自己最清楚。
对 话
1+1>2的投资理念
《中国企业家》:你投资是不是只要赚钱就行?
黄光裕:不是。我们强调的是天时地利人和。首先要有利,另外选择的项目和未来的发展要符合我的需要,在各方面能起到互助效果。我们选择行业或启动某个项目,不是仅仅因为今天能挣钱,而是各种资源必须跟我整个产业能搭上,这种效果做出来的话就是1+1>2。
我投资主要考虑这个行业现在怎么样,将来怎么样,我现在怎么走,它来了以后对我内部有什么好处,跟我现在匹配不匹配,回笼的速度跟我是否吻合,现在的竞争是不是要花费很大的精力,花进去是不是值得,我们主要考虑的是这些问题。
时刻保持市场触觉
《中国企业家》:到目前为止,鹏润投资了多少项目?
黄光裕:不多,国美和鹏润家园,还做了一些地产储备。
《中国企业家》:你投资失败过吗?
黄光裕:有胜有败。作为一个行业来讲,谈不上失败,也谈不上成功,一个单子买卖有可能挣钱,有可能赔钱,这是早期的交易行为。做一个产业,我认为要保持市场的触觉,有些行业当时应该是尝试,做的是项目储备,如果当时这种资源与市场不是很配合的话,我们就会暂停,等待机会。虽然当时花了一些钱,但是这种东西能说是失败吗?这种储备应该跟房地产、电器储备不一样,它应该是一种经验,一种模式,一种策略,一种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
《中国企业家》:投资环境对你来说起到了什么作用?
黄光裕:因事而异,这种东西不能逆势而行。天时地利人和都要具备,不具备的话不容易成功。作为一个企业来讲要有一个顺序,先做哪个后做哪个。我觉得最重要的不要因为自己是投资家,不要因为自己的喜好,或者自己的面子,展示自己的才能去决定任何问题,这样就错了。要有风险意识,风险是不能排除的,自身有没有风险的能力,财力是不是具备,人才是不是具备,政策是不是具备,变成一个南方的东西非得拿到北方种,南方夏天种的东西非得拿到北方冬天来种,这是不可能的。
《中国企业家》:你投资的项目看上去大都是自己创业的,为什么?
黄光裕:以前是从零开始做的,因为我需要经验,这个企业需要有支柱产业,我不需要它写的乱七八糟,希望它是一张白纸。因为我的企业历史不是很长,起步很小,必须有这个过程,今后可能会更多地参与控股、收购、兼并。
不会几天就垮掉
《中国企业家》:假如遇到政策绊脚石你怎么绕开?
黄光裕:谁都能碰到。我觉得这是一个接受角度和策略的问题。你首先觉得没法干,这是一种心态。但我能接受这个东西,慢慢适应,企业做一些调整,就会是另外一种感觉。调整也好,抵触也罢,不管怎么说,策略地解决这些问题,对企业是有利的。但经历了这些东西,也是有利的。
从另一个角度讲,实际上投资就是风险。你做这事儿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风险,包括政策上的,否则的话就有问题。一个大项目一旦启动,一天不知道用多少钱,你再有钱也没用,耗你两三个月就完了,我想在这一点上,我们的重视程度,要比预测资金以及未来市场销售方面更在意。
《中国企业家》:你感到最担忧的是什么?
黄光裕:我觉得不存在担忧。因为风险最主要是靠自己解决,况且每件事都是利益和风险共存。对于一个成长了十几年的企业,不会几天就垮掉,也不会几天就扩大到什么程度,最重要的是不要让许多不好的事情凑到一起,再大的危机能大过国家和国际政局的变动吗?没必要担忧,咱们还得生活。
《中国企业家》:你怎么看退出之路的问题?
黄光裕:为什么要退出?我现在也没有到那种程度,有的企业有个概念就上市了,把股权抛了就退出,我觉得这是投机,炒概念。
《中国企业家》:多年投资企业的经历中,你感到什么问题对你是最重要的?
黄光裕:第一,带有经营意识专业人才少,特别是技术人才;第二,带有综合知识量的产业人才少之又少。就拿你们记者写文章、拍照片,社会经验不足写不出好文章,光会拍照片,照相机玩的再好,综合知识不够也拍不出好的照片。最可怕的也是最可悲的是,中国人现在做事对自己要求不高,略有点进步和成绩就觉得自己了不得了。 |
【发表评论】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
相关链接:
·不奋斗则亡:一个剑桥才女的打拼 ·从女护士到亿万身家的女强人 ·她让瞎眼丈夫变千万富豪(图) ·冯国强:原本只想赚辆车 ·王宏筠:找不着富人感觉 ·一个电脑天才的创业 ·沈爱琴:别样女人(图) ·姜丰——从辩手之花到媒体女强人(图) ·11亿财富女人张璨:生命因挫折而精彩 ·雷石东:在中国没人能赢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