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写意生活 > 文化教育 > 文化乱弹 > 文章内容 |
|
音乐:解构活雷锋
|
有一首歌没有经过电台、电视台、报刊的宣传,仅仅是通过网络传播,突然流行了,这就是《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在我身边,那些高雅得不能再高雅、白领得不能再白领、小资得不能再小资、港台得不能再港台、欧美得不能再欧美、日韩得不能再日韩、另类得不能再另类、世俗得不能再世俗、混蛋得不能再混蛋……的人,在这首歌面前都现了原形。所以,我一直在琢磨这首歌为
什么流行?
我一直觉得,这个时代的人都患上了文化营养不良综合症,所有提供给人的文化产品——不管是精华还是糟粕,都像是注水肉,看上去新鲜,吃起来无味。大众文化的恶俗已到了让人体机能退化的地步。那种模式化的文化产品——文学、电影、音乐、电视节目……真像从机器里加工出来的再送回到机器里,人的思维已变得毫无价值。之所以这么说,我感觉《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的突然流行就像是一个弱智学校里的嬉戏,这首歌却在用嘲讽的表情在嬉戏着学校里的孩子。
每个时期歌曲的流行你都能找出它的缘由及社会背景。流行邓丽君(而不是她具体某一首歌)是因为我们需要这样的歌曲;流行《一无所有》是因为在理想破灭前还有一丝希望;流行《跟着感觉走》是因为大家当时都晕了;流行《潇洒走一回》是因为晕完之后都想开了;流行《小芳》是因为城乡结合部的区域在扩大;流行《心太软》是因为大家又都习惯了蝇营狗苟、浑浑噩噩的生活……那么现在流行《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呢?市井?幽默?反讽?与众不同?也许都对,但这仅仅是表象,我认为,正是垃圾文化把人们培养出了一个共性——无聊,这首听上去比较市井、调侃、朴实的歌曲成了无聊一族茶余饭后解闷的东西。为什么人们都变得无聊,因为我们都被无聊泡着。
甚至,这首歌还没有出版,南方一些卡拉OK厅已经有了这首曲目……所以,它的流行是在所难免了。“翠花——上酸菜”之声将以不同方言响彻大江南北。甚至,前些天北京有个美国人抢救落水的中国人被报纸披露后,反应敏感的网民立刻就编出了一个《美国人都是活雷锋》:“俺们那旮都是美国人,俺们哪旮全球有驻军,俺们那旮不吃麦当劳,俺们那旮都是活雷锋,俺们那旮没有这种人,撞了机了哪能赖别人……”最后还不忘来说一句“翠西——上沙拉。”
也许这首歌流行的原因我们以后才能总结出来,但它流行至少可以证明一些东西。首先,它证明了中国音乐圈内的从业人员集体弱智。据说作者雪村在录完这首歌后曾找过一些出版社,结果被嘲笑得现在连人都不敢见,不过现在该轮到大众嘲笑那些出版商了。我一直认为,中国流行音乐从业人员都缺少一个东西,就是对生活的热爱,所以基本上都是靠对欲望的热爱来弥补。时间长了,就容易腐烂发霉,这些发霉的人写出的东西是什么我就不说了。因为没有对生活的热爱,所以,这些“音乐人”对音乐的理解就像对着镜子自慰还以为是在和人做爱一样自以为是,实际上都不着四六,他们对流行的理解还完全停留在宋江带一帮弟兄到水泊梁山的层次上。其次,它让我们知道了音乐创作的是什么。李宗盛说“现在写一首流行的歌曲越来越难”,你要是老想着听众喜欢什么,就永远写不出来真正流行的歌曲。我没有去过港台,不知道那里的人日常生活都是什么,但从流行歌曲里知道他们业余时间好像除了搞对象就没别的事情可以做。我们的音乐人也习惯了搞对象——以示对生活的热爱?当这种搞对象的爱情歌曲写得死去活来、煽情煽得泪飞顿作倾盆雨的时候,写的人、听的人就都麻木了。《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的流行至少说明了人们在面对搞对象歌曲别无选择的时候终于有了另一种选择,哪怕是暂时的调剂,也会让生活突然变得丰富多彩,不写搞对象歌曲,一样可以流行,一样可以丰富多彩。再次,对于那些崇洋媚外的人,你越正面教育他他越来劲,其实在这首歌面前,都会现了原形,那些头发染得再黄的人,他头皮里面那一部分还是黑的。现在洋文化基本上把我们的文化市场吞噬了,是人们都忘祖了吗?我认为不是,是因为我们找不到第二种选择了。面对洋文化的冲击,每次我们笨拙地弘扬民族文化的结果都是无疾而终。正如王朔所说:“什么东西到了该弘扬的地步,也就离死不远了。”
《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听上去和二人转差不多,但你真的正八经去弘扬二人转,估计没人感兴趣。民族文化都是渗透在每个人血液里的东西,根本不用去弘扬,只需释放,可这么多年我们一直不会释放,这首歌也许会给人提供一些启示。最后,这首歌的流行反过来证明垃圾音乐对人的智商摧残是多么可怕,就这么一首普普通通的歌居然这么流行,可见这些智商已被弱智音乐摧残到弱智程度的听众对提高自己的智商是多么渴望啊。 |
【发表评论】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
相关链接:
·健康性感 澳洲体育模特沙滩泳装显魅力(一)(图文) ·真三国无双 2 ·游戏情人 精美图片
|
|
|
|